尿路感染
记住长10~12cm,宽5~6cm,这样好记,在肾内实习的时候主任教的。
病因
尿路感染途径包括:
95%为上行感染:其中85%致病菌为大肠杆菌
血行感染:多为金葡菌
尿路感染→最常见大肠杆菌(离屎进)
伴尿路结石者→变形杆菌 (结石让人疼的变形了)
尿路器械检查后→铜绿假单胞菌(绿茶婊——检查是铜绿)
血源性尿路感染→金葡菌。 经(金)血(血源性)亏需
变形杆菌常见于伴尿路结石者
尿路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☞大肠埃希菌
无症状菌尿最常见☞大肠埃希菌
金黄色葡萄球菌☞血源性尿感
变形杆菌☞伴尿路结石者
铜绿假单胞菌☞尿路器械检查后
尿路感染——青女和老人。
神经源性膀胱——尿长时间滞留。
糖尿病——免疫力低。糖尿病不应该是因为尿糖高是细菌的培养皿吗?
诊断
透明管型是由肾单位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的Tamm-Horsfall粘蛋白凝固而形成的,尚有少量清蛋白和氯化物参与。尿流量低、尿液浓缩或酸性环境均可促进透明管型的形成,可见于肾小球或肾小管的病变。
少量透明管型可见于发热与运动后。大量透明管型时则要考虑病变存在,常提示病变在肾小管和肾小球(C对)。
肾盂、肾盏病变常为化脓性病变,不会导致透明管型,而是形成白细胞管型。输尿管及膀胱病变均不会出现管型。因此,ABDE均为前者病变可导致透明管型,后者病变不可导致,而C选项则二者均可,因此最佳选项为C。
透明管型可以出现于正常尿液中,有蛋白尿时透明管型则会增多,见于各种肾小球疾病,急性肾小球肾炎表现为血尿、水肿、少尿、高血压,尿常规血尿伴蛋白尿,可见颗粒或透明管型。
透明管型:发热,运动,正常人
白细胞管型:急性肾盂肾炎
红细胞管型:急性肾小球肾炎
脂肪管型:肾病综合征
上皮细胞管型:肾小管损伤
蜡样管型:严重肾小管坏死
颗粒管型:慢性肾炎
红球白盂蜡样衰,死皮慢颗脂肪棕。
红细胞管型——急性肾小球肾炎及急进性肾小球肾炎
白细胞管型——急性肾盂肾炎
蜡样管型——慢性肾衰竭
上皮管型——肾小管急性炎症和坏死
颗粒管型——急慢性肾小球肾炎
脂肪管型——肾病综合征(微小病变肾病)
肾盂肾炎准确来说应该是 肾盂、肾间质、肾小管的炎症,只有肾小球不受累
白细胞50-60这就是白细胞管型的变向说法
青年女性患者,起病急,病程短,寒颤发热腰痛伴尿频尿急,体温39℃,两侧肋脊角有叩击痛,尿液检查发现镜检红细胞2~5/HP(轻度增高),白细胞10~15/HP(提示泌尿系统感染),诊断应首先考虑急性肾盂肾炎(B对)。急性膀胱炎(A错)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征,一般无发热等全身感染症状,少数患者出现腰痛、发热,但体温常不超过38℃,而该患者体温39℃,应首先考虑上尿路感染。急性肾小球肾炎(C错)临床表现为血尿、蛋白尿、水肿、高血压,尿液检查可有轻中度蛋白尿、肾小球源性血尿,而该患者无蛋白尿、水肿及高血压等表现,与其表现不符,故应排除。肾结核(D错)多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,可有低热等表现,而该患者体温为39℃高热,与其表现不符,故应排除。肾结石(E错)主要表现为肾区疼痛伴肋脊角叩击痛,尿液检查时可有血尿,多无寒战高热等全身中毒症状,与该患者表现不符,故应排除。
全身症状+肾区叩痛+膀胱刺激征,=急性肾盂肾炎
每次看到叩击痛我就选肾盂肾炎😂️
膜性肾病伴发肾静脉血栓也可见
老年女性患者,有糖尿病病史(长期糖尿病病史是尿路感染的潜在危险因素),发热伴腰痛(发热、腰痛多提示上尿路感染,常见于肾盂肾炎),T38.5℃,右肾区叩击痛(+)(肾盂肾炎体温多高于38.0℃,且多有肾区叩击痛)。血WBC11.3×10⁹/L,N0.88(WBC正常值:4-10×10⁹/L,N正常值:0.5-0.7;该患者血WBC升高,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提示感染);尿常规:蛋白(+),糖(++),尿沉渣镜检红细胞、白细胞阳性(提示患有泌尿系感染)。患者临床表现及相关辅助检查符合急性肾盂肾炎的临床诊断。采清洁中段尿做细菌培养+药敏(C对)既可初步确诊是何种细菌感染,又对及时选择有效抗生素有重要参考价值,是最有意义的检查(P494)。肾穿刺活检(A错)(八年制内科学第二版P584)可主要用于评估肾小球、肾小管、肾间质及血管病变的性质。尿找病理细胞(B错)(八年制外科学第二版P847)可用于泌尿系统肿瘤的诊断。泌尿系B超(D错)(八年制内科学第二版P584)主要用于泌尿系统结石和肾积水的诊断。尿相差显微镜检查(E错)(八年制内科学第二版P582)主要用于肾小球源性和非肾小球源性血尿的区分。
肾脏病变确诊:
急性肾盂肾炎——清洁中段尿培养+药敏
慢性肾盂肾炎——静脉静脉造影
肾癌——CT
肾小球肾炎、肾小管、肾间质病变——肾穿刺活检
尿路感染最主要依据 真性细菌尿(耻骨上穿刺尿细菌定性培养细菌生长)
尿路感染急性期 禁用膀胱镜检查和静脉肾盂造影,以免感染扩散
你他娘的一个尿路感染的问题,你也穿刺
患者女,62岁,突然发病,有尿频、尿急、尿痛(急性膀胱炎尿路刺激症状),伴有血尿,伴排尿时下腹痛,不伴发热,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、典型体征,该患者考虑诊断为急性膀胱炎,可行尿常规检查(E对)、尿菌落计数(A对)、尿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(B对),在急性感染期禁忌作膀胱镜检查(D错,为本题正确答案)及尿道扩张,静脉尿路造影(C对)能了解肾脏、输尿管、膀胱的形态、位置,尿路是否有功能性或器质性异常,还可以判断肾脏的排泄功能,对鉴别肾盂肾炎、肾结核、肾肿瘤、反复泌尿系统感染有一定的意义。
急性膀胱炎-禁做膀胱镜
急性肾盂肾炎-禁做尿路造影
慢性肾盂肾炎就是尿路感染,可以做IVP。应该是急性期不能做。
没有控制的尿感,基本所有尿路相关的内镜检查与操作都是不能做的。
我查了一下,应该肾盂造影是逆行的,要用膀胱镜打造影剂,所以不能做。而尿路造影是从静脉打造影剂,不一样。
我看资料说是急性期时还没有发生肾盂的破坏变形,所以急性肾盂肾炎不用静脉肾盂造影
急性肾小球肾炎(A对)、慢性肾小球肾炎(B对)都有血尿、蛋白尿、水肿、高血压症状。原发性肾病综合征(C对)一般有大量蛋白尿、低白蛋白血症、水肿、高脂血症等症状。慢性肾衰竭早期(D对)一般可有水电解质紊乱、蛋白尿等各系统症状。急性肾盂肾炎(E错,为本题正确答案)一般无蛋白尿症状。
肾盂肾炎与蛋白尿无关,与白细胞管型有关
光看肾盂不好理解,换个思路:
膀胱炎:尿频尿急尿痛
肾盂肾炎:尿频尿急尿痛+白细胞管型
所以和蛋白尿的关系没有那么大
静脉肾盂造影(IVP)是通过有机碘液经静脉注射后,几乎全部经肾小球滤过排入尿道而使肾盏、肾盂、输尿管及膀胱显影的一种方法。它不但可显示尿路的形态还可了解肾脏的排泄功能,对慢性肾盂肾炎具有诊断价值(D对),可见肾乳头瘢痕形成。急性肾盂肾炎(B错)不宜做静脉肾盂造影,会造成感染扩散。急性肾小球肾炎(A错)、慢性肾小球肾炎(C错)及肾病综合征(E错)做静脉肾盂造影无明显改变,无诊断价值,要以肾穿刺活检结果作为诊断依据。
所有的肾小球肾炎(急性,急进性,慢性肾炎)和肾病(肾病综合征,igA肾病)确诊肾活检穿刺。慢性肾盂肾炎确诊考ivp,急性肾盂肾炎,急性膀胱炎确诊真性细菌尿。肾衰确诊肾小球滤过率
对鉴别上下尿路感染最有意义的是尿中白细胞管型(E对),尿中白细胞管型既提示存在感染也提示了感染部位(肾脏)。中段尿细菌培养阳性(A错)只能说明存在感染,不能区别是上下尿路感染。尿路刺激症状(B错)为下尿路感染的突出症状,但是上尿路感染往往伴有尿路刺激症状。畏寒、发热、腰痛(C错)提示全身性感染,严重的下尿路感染也会出现发热、腰痛,不能提示病变性质。肾小管浓缩功能异常提示肾脏功能受损,正常并不能排除上下尿路感染(D错)。
鉴别上下尿路:白细胞管型,白细胞管型看上下,只有上有!
鉴别急慢性肾盂肾炎:肾小管浓缩功能
确诊上尿路感染:
1,膀胱冲洗后尿培养阳性
2,贝塔2-MG(贝塔2微球蛋白)和尿NAG 升高
3,尿沉渣镜检:白细胞管型
4,尿渗透压降低
见八版内科500
尿NAG指的是尿N-乙酰基-β-D-葡萄糖苷酶,它是一种存在于尿液中的非特异性水解酶。尿NAG的检测主要用于评估肾脏的早期损害,特别是对于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。
膀胱穿刺培养示大肠杆菌(C错,为本题正确答案)只能证明尿路存在感染,上、下尿路感染膀胱穿刺培养均可示大肠杆菌,因此,其对区分上下尿路感染没有意义。尿白细胞管型(A对)、B超示肾盂形态异常(B对)、外周血WBC明显升高(E对)及肾区叩痛(D对)均可见于上尿路感染,而不会出现在下尿路感染中,因此其具有鉴别意义。
上尿路感染——可有尿路刺激征、有全身症状,WBC↑、有肾区叩痛及尿白细胞管型
下尿路感染——多有尿路刺激征、无全身症状、WBC不高、无肾区叩痛及尿白细胞管型
上尿路感染时,细菌侵犯肾组织产生抗体反应,特异性抗体逐渐包裹在该细菌的表面。尿抗体包裹细菌检查(B对)用荧光素标记的抗人球蛋白抗体处理尿沉渣中的细菌,观察其表面有无抗体包裹,若阳性则证明是上尿路感染,阴性则证明是下尿路感染。中段尿细菌培养(A错)、3小时尿白细胞计数(D错)及尿中脓细胞检查(E错)均有助于诊断尿路感染,但上下尿路感染均可出现上述表现,故其不是鉴别上下尿路感染的依据。尿蛋白定量(C错)有助于肾病综合症的诊断,但对于诊断尿路感染意义不大,故其不是鉴别上下尿路感染的依据。
这个东西可以理解为上尿路下来有足够的空间时间让抗体去包裹它,下尿路就没有时间来不及包裹
肾小球肾炎两边肾同等缩小,肾盂肾炎两个肾不等缩小
因为肾小球肾炎是免疫功能所致,一般攻击没有选择性
肾盂肾炎往往是细菌感染,不一定攻击哪一侧
慢性肾小球肾炎,损伤肾小球比小管严重,表现为滤过障碍:肌酐高,滤过率低,肌酐清除率下降,尿素氮高等。
慢性肾盂肾炎,损伤肾小管,表现为尿液浓缩功能障碍,固定低比重尿,夜尿增多,尿钠增多。(因为逆行感染所以表现为损伤小管)
为什么肾区无扣痛?498页 慢性症状不典型
青年女性,出现尿频、尿急、尿痛症状(典型膀胱刺激症状),体温38.5℃(急性肾盂肾炎时常有发热,体温多在38.0℃以上)、右肾区叩击痛(提示肾脏病变),尿常规蛋白(++)(正常尿蛋白阴性),白细胞满视野(正常0~5个/HP,患者存在白细胞尿,提示有尿路感染),红细胞10~15个/HP(存在镜下血尿,正常0~3个/HP),综合该患者的病史、体查、实验室检查,该患者诊断考虑为急性肾盂肾炎。患者在之前有相似发作病史(提示再发性尿路感染),且在1个月前发作(6周内再次发作,提示治疗失败),中段尿培养为变形杆菌(该菌常见于尿路结石者(P491),提示或有结石,为复发常见诱因),菌落计数>10⁵ml(尿细菌培养阳性),按照九版内科学:“复发指病原体一致,多发生在停药2周内。再感染指病原体不同,多发生在停药2周以后”,此时应考虑的诊断是急性肾盂肾炎再感染(C对)。慢性肾盂肾炎(P493)(A错)病程常超过半年,多数患者有急性肾盂肾炎病史,后有不同程度的低热,尿频、排尿不适、腰部酸痛呈间歇性,症状常较急性期轻且不典型,可伴夜尿增多、低比重尿等肾小管功能受损表现。慢性间质性肾炎(P490)(B错)多缓慢隐袭进展,常表现为早期夜尿多、低比重及低渗透压尿,伴肾小管酸中毒,尿常规变化轻微,仅有轻度蛋白尿,少量红、白细胞及管型。复发(D错)一般在治疗后菌尿转阴、停药2周内发生。
现九版书:以2周为界,2周内为复发!2周后为再感染。
停药两周内:相同病菌→复发
停药两周后:不同细菌→重新感染
68岁女性,发现蛋白尿3天,无尿频尿急尿痛(无症状),既往糖尿病20年(糖尿病病史),查体:双肾区无叩击痛。尿常规:尿糖(++)(尿糖阳性),红细胞5-10/HP,白细胞10-20/HP(少量尿红细胞、白细胞)。血常规:血红蛋白112g/L,白细胞4.7×10⁹/L,中性粒细胞0.45,血小板214×10⁹/L(血常规未见异常)。
尿培养:大肠埃希菌>10⁵CFU/ml(大肠埃希菌感染),泌尿系彩超未见明显异常,提示为无症状菌尿(A对),即患者有真性细菌尿而无任何尿路感染的症状。
慢性肾小球肾炎(B错),因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蛋白尿、血尿、高血压、水肿,并且会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。
慢性肾盂肾炎(C错)患者多有急性肾盂肾炎病史,并可能出现高血压、贫血或慢性肾功能衰竭。
急性肾盂肾炎(D错),可表现为高热、寒战、腰痛等。
无症状性尿,就是镜下可以发现血尿或蛋白尿,
但无水肿、高血压和肾功能损害;
部分病人高热或剧烈运动后出现一过性血尿,短期内消失
“无症状血尿蛋白尿”是一个疾病的名字,曾用名:隐匿性肾小球肾炎
该病只有血尿蛋白尿,没有水肿高血压,没有时间限制
症状!!!说的是症状,尿糖不是症状
治疗
喹诺酮:下三道(泌尿道,生殖道,消化道)
急性肾盂肾炎的治疗疗程通常为2周(B对)。对于病情比较轻的患者,可以在门诊口服药物治疗,疗程为10~14天,治疗14天以后,通常90%可以治愈。当病人全身中毒症状明显时,应该住院治疗,静脉给药,治疗疗程也不能少于两周。
肾盂肾炎,两个肾字,抗感染要2周。
①急性膀胱炎、再次尿感初诊:3天;
②孕妇急性膀胱炎:7天;
③急性肾盂肾炎:14天;
④肾盂肾炎复发:6周;
⑤反复尿感:6月
青年女性患者,尿频、尿痛伴肉眼血尿1天,尿亚硝酸盐阳性(提示可能有尿路感染),尿沉渣镜检红白细胞满视野(尿路感染的表现),结合患者病史、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,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为急性细菌性膀胱炎。急性膀胱炎可选用复方磺胺甲恶唑、头孢菌素类、喹诺酮类药物,该患者未出现并发症,应采用3日疗法(B对),疗效与7日疗程相似且副作用少、费用低。
题眼是查体无异常,急性肾盂肾炎肾区叩击痛,这道题,我输的心服口服
—膀胱炎-三个字,要3天。
肾盂肾炎-2个肾字要2周:
孕妇相当于有两个人:3x2约等于7。
复发都和6有关系,6周和6个月。
无症状性菌尿是指患者有真性细菌尿,而无尿路感染的症状,可由症状性尿感演变而来或无急性尿路感染病史。 无症状细菌尿是否治疗目前存在争议,我国指南认为绝经前和非妊娠期女性(D错)、老年人(A错)、糖尿病(C错)、脊髓损伤和留置导尿管(B错)的病人、儿童无症状细菌尿无需主动筛查和治疗。有下述情况者建议常规筛查和治疗:①妊娠期女性(E对);②即将接受可能损伤黏膜的泌尿系统外科手术病人。
无症状性菌尿是一般认为有下述情况者应予治疗:
①妊娠期无症状细菌尿
②学龄前儿童
③曾出现有症状感染者
④肾移植、尿路梗阻、其他尿路复杂情况者
(保护妇女儿童)
妇女老人不用治,妊娠除外
根据9版内科学,无症状性菌尿一般认为不需治疗,但有下述情况者应予治疗:①妊娠期无症状性菌尿(A对);②学龄前儿童(D对);③出现有症状感染者;④肾移植、尿路梗阻及其他尿路有复杂情况者(CE对)。绝经后妇女不属于上述情况,故无需治疗(B错,为本题正确答案)。但根据10版内科学儿童无症状细菌尿也无需主动筛查和治疗。
青年女性,出现尿频、尿急、尿痛症状(典型膀胱刺激症状),伴有发热、右肾区叩击痛(提示肾区有感染),尿常规蛋白(++)(正常尿蛋白阴性),白细胞满视野(存在白细胞尿,正常0~5个/HP),红细胞10~15个/HP(存在镜下血尿,正常0~3个/HP),综合该患者的病史、体查、实验室检查,该患者诊断考虑为尿路感染。尿液细菌学检查是诊断尿路感染的可靠证据,通常采用清洁中段尿做细菌培养,但需要一定时间,在病原学结果出来之前,应立即给抗革兰氏阴性杆菌药物(A对),以阻止病情发展。在细菌培养之前,先给抗感染药物(CD错)可使结果出现假阴性(P494)。革兰阴性杆菌是尿路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(其中大肠埃细菌最为常见)(P491),仅少数由革兰氏阳性球菌引起,故应选择抗革兰氏阴性杆菌药物(D错)。B超和肾功能检查(E错)分别有助于了解尿路情况(如有无结石、梗阻、反流、畸形等)和肾脏功能受累程度,必要时可进行检查,但患者目前的首要任务是及时治疗。
为了治疗先广普,确定菌群后再进一步调整,毕竟培养时间要很长,不能等。